沙市中山公园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策
韩庆军
[摘要]:中山公园在中国近代公园有着特殊意义。长期以来,中山公园缺乏研究,公园的发展任重道远。在发展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重点研究如何把握公园保护与发展关系,从文化兴园、绿色兴园、物种满园来建设生态公园,对中山公园改造和发展提出了建议,为公园传承与保护抛砖引玉。我们应突出公园特色,建设美丽公园,逐步将沙市中山公园打造成全球最具影响力中山公园,国家级重点公园。中山公园有着八十年的历史,沉淀着不同时期的蹉跎岁月,如何保护、维护、提升中山公园园林景观,是历史赋予我们后人的重任,也是公园管理者的职责所在,要做好这篇文章,首先,必须系统研究中山公园园林景观的由来和变迁,了解其历史发展轨迹,梳理公园的文脉和绿脉,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正确定位,把握好老公园改造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因园而宜,切忌大拆大建和随意调整的原则。改造的重点是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如园路、排水、假山、水体及供水、供电等。老公园的植被条件,特别是大乔木和特色树种,是公园的特色所在,改造时必须加以保护。公园是在特定的围合空间中,运用造园设计的手法建设的,要尊重客观、尊重历史,在原有的风貌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特色园林风貌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历史景点的恢复、古树名木的保护、使公园真正成为老人的乐园、儿童的天地,各种文化交流的平台,园林专家早就引用古人诗句“改园更比改诗难”来证明其工作的不易。
[关键词]:中山公园,发展,生态,保护
沙市中山公园有着八十年的历史,沉淀着不同时期的蹉跎岁月,如何保护、维护、提升中山公园园林景观,是历史赋予我们后人的重任,也是公园管理者的职责所在,要做好这篇文章,首先,必须系统研究中山公园园林景观的由来和变迁,了解其历史发展轨迹,梳理公园的文脉和绿脉,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正确定位,把握好老公园改造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因园而宜,切忌大拆大建和随意调整的原则。改造的重点是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如园路、排水、假山、水体及供水、供电等。老公园的植被条件,特别是大乔木和特色树种,是公园的特色所在,改造时必须加以保护。公园是在特定的围合空间中,运用造园设计的手法建设的,要尊重客观、尊重历史,在原有的风貌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特色园林风貌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历史景点的恢复、古树名木的保护、使公园真正成为老人的乐园、儿童的天地,各种文化交流的平台,园林专家早就引用古人诗句“改园更比改诗难”来证明其工作的不易。[1,2]
1.把握好公园保护与发展关系
根据目前全国公园保护工作来看,困难是如何把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待历史遗产和文物保护是第一位,保护也不是讲一点都不能动。保而不利用,也不是保护的策略。世界遗产公约也提到对文化遗产应采取“保护”、“展示”等措施。“展示”是一种观赏与利用借鉴。所以公园的改造保护为先,同时也要适宜目前现代社会的功能和发展的需求。发展的目的不单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而是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连贯性。承前启后,让子孙后代了解,领悟历史发展的过程,保护与发展应平衡。
1.1继续挖掘公园丰厚文化遗产,文化兴园
中山公园这几年借力“四城同创”,拆除了公园内外所有餐馆和违章建筑,同时逐步拆除园内大型游乐设施,因此公园对民众的吸引力再某种程度上有所减退,怎么改变这种自然减退,作为历史悠久的公园,还需要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走文化兴园之路。
1.1.1恢复一批文化遗存
建成一批人文景观,如涵阴草庐(沙市最早的图书馆)、卷雪楼,利用市政协发起的春秋工程推动这些历史景区早日恢复。同时尽快完成中山纪念堂的装饰和孙中山先生业绩展示工作和修建中山门,建成使之成为中山公园的一大人文景区,更将成为荆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传承展示中山文化的重要平台;加紧对春秋阁及周边环境进行维修改造,使之成为关公文化的另一大景区。
1.1.2保护风格各异的桥梁,更好体现公园景观多样性
中山公园各种风格桥特别多,有历史古老的会仙桥,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原为沙市三清观官员内的一座古桥,民间二十二年(1933年)因修大成路(新沙路)迁建于中山公园。三清观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太上老君),太清(化生为老子)。因庙供佛,观供仙,故名会仙。至今仍有曰过古桥夜会(梦)仙之说;有1989年修建再公园东大门的便河桥(老便河桥,建于明万历十二年,上世纪60年代修建北京路被拆除);还是春秋工程已捐建完成逸仙桥,以及在江津湖上的卧虹桥、塔儿桥、九曲桥、铁索桥等等。在公园河道上串行,经过风格、造型各异的桥梁引人入胜。应增加每个桥的简介来体现公园桥文化。同时在桥两侧景观单元的植物配置上要考虑与桥的文化内涵相一致。所以桥是公园生态系统中景观多样性重要体现。[3]
1.1.3保护题材丰富,寓教于乐的雕塑,彰显公园生态景观
在公园内外有近二十余座雕塑;有在游乐场供儿童游玩的十二生肖石像和湖心岛上的大象雕塑和小朋友非常喜欢的雷锋塑像;有春秋阁关公的赤兔马雕塑。这里值得一提的环江津湖周边有一批修建于九十年代初的雕塑:烛光、鹭、健将(刘炳南、国家级雕塑家,高级美术师),楚曲、气功、跳绳(傅中望,湖北省美术馆馆长,一级美术师;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史学教授,博导)暇思、晚风(项金国,湖北美院雕塑系教授,硕导),旋律(陈育才,湖北美院雕塑家,一级美术师)。制作这些雕塑的刘炳南,傅中望,罗世平等人,现在是我国赫赫有名的雕塑大师。所以说这些雕塑是中山公园不可多得的现代宝贝,应加强维护管理,把雕塑的寓意都写进简介,丰富内容。同时让植物景观与之相互呼应,彰显公园特有的生态景观。[4]
1.1.4保护公园水域,突显江津湖生态功能
以前公园内外周边都是餐馆,公园水体逐年恶化,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呼吁下,通过“四城同创”全部拆除完毕后,水体得到了保护,去年对河道进行了疏浚。江津湖是沙市区最为重要的调蓄水体,其调蓄库容达13.6万方,所以在水体面积不能减少一寸的同时,加快引江入江津湖工程,实施园内湖水接通,使公园内外水真正活起来,继续增加水生植物面积和品种,使园内荷塘看荷赏莲,形成独有的水生生态群落,野趣的自然环境。
中山公园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因地制宜结合在一起,动中不静,静中有动,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巧妙结合,蕴藏这浓郁的文化底蕴,让游客流连忘返,得到了动与静的完善结合。
1.2保护公园绿色古董,绿色兴园
建园已有八十年的中山公园,古树名木众多,同时植物品种丰富,其中不乏建园之初即已存在的古树名木,其中七十年以上的树木300余株,树龄50年以上的各类树种500余株,且不乏银杏、鸡爪槭、重阳木、柞木、三角枫等珍贵树种,古树后续资源众多。
除此之外,还有涵荫草芦处2棵广玉兰、花苑内1棵重阳木、吴松岭上1棵女贞、5棵柞木、1棵皂角,还有1棵榔榆都是建园时就已经栽种的古树,这些树经过近八十年风风雨雨,现在长势都还很好。这些古树都各自分布在园内不同角落,它们或守护春秋阁两旁,或在水池旁屹立,或在丛林中成群,或在山坡上 望。
所以应加强和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公园资源和自然景观的整体性,延续公园历史和文化的完整性,改善公园环境,增强人们的绿化意识和环境意识,采取措施对公园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在中山公园改造中,我们必须牢记的是,不管怎样改造,都不能将公园的“魂”改掉。一个公园必须继承地域特色和文化,具有其独特个性。一定要留下宝贵的历史痕迹,要保护原有树木(特别是一些大的乔木和稀有品种,树木是有生命的历史遗产、活的文物),树木永远是公园的主体,它的历史价值、生态价值是没法估量的。
1.3保护公园生物多样性,物种满园
在全球濒危物种越来越多的今天,公园尤其是城市的大型公园――还担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为动物的栖居提供了重要的场所。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有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绿色,热受大自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流,在城市建设中应更加重视园林绿地的发展。
中山公园历史上曾有乡土植物园之称,早已厌倦满目高楼林立的人们,更向往绿色,渴求自然。由于历史的原因,现有公园内的建筑面积愈来愈大,个别建筑的体量本身就很大,与公园原有的风格相违背,所以一方面必须下决心严格控制新建建筑,拆除违章建筑,另方面通过树木遮挡和垂直绿化来弥补,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被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棚架及屋顶,绿篱修剪整形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导空间变化的功能,植物在空间上的变化,可以以借景、障景等手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人们视线、视境的改变产生“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要有系统和计划地引进一些植物品种,特别提倡引种乡土植物,乡土植物同样能营造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更能适合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还能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并且投资少,生长好,见效快,养护管理方便。所以积极增加公园生物种类,鼓励挖掘乡土物种,针对不同绿地类型和生态环境景观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宜的植物物种在保护好现有植物的基础上,优先发展乡土植物,积极引进适宜荆州园林绿化外来优良植物和驯化珍稀树种,不断丰富园林植物多样性,实现本土植物为特色的公园。[5]在引进外来树种的同时,切记必须严格保护公园生物安全,杜绝恶性物种(如杂草)进入公园。
1.4保护公园生存空间,执法护园
从大方向上看,城市布局的不合理,规划是最大的影响因素,目前中山公园四周高层建筑一幢幢贴墙而建,已严重损害了公园的景观效果,,破坏了景观的天际线,也影响了公园植物生长的光环境,并且造成的损害是永久和不可逆转的。另外,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公园围墙边空间环境日趋恶化,周边物业单位的疏于管理,以及周边居民个人乱搭违章建筑,都对公园整体景观和生态效益产生了负面消极的影响。长此以往,局部空间状况不堪入目。这些问题都需要多方面协调,逐步在老公园改造过程中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解决。我们知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协调统一的,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影响到了景观的具体实践运用,但更需要景观需求的促进。特别是一些老公园,是历史的产物,在几代人的心灵中都会留有很深的时代烙印,需要加以保护和完善,满足景观需求和景观建设需求.
2.建设生态公园,创品牌特色
2.1坚决“拆违复绿”,提升调整功能布局
公园最初的功能较为简单,偏重于提供安静的休息如散步、赏景之用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增添了很多内容,综合性公园一般有观赏游览、安静休息、儿童游戏、文娱活动、文化科学普及、服务设施、园务管理内容等,中山公园的存在是现代纷扰社会里的世外桃源,是疲于劳碌的人们修身养性的休憩之地,为此,作为公园管理者,乃至普通市民,必须切实保护我们这个身边的绿色使者。但是,多年来,公园作为一个经济单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发展多种经营成为必然,所以应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要绝对压缩一些高耗能,有污染的商业设施,中山公园内曾办餐馆,大型展销会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必须强调公园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这一基本属性,扭转以园养园的经营管理思想,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控制经营项目,必须坚决拆除各类违章设施,还绿于民,要合理开发一些适合大众需求、绿色环保的项目来提升调整功能布局,要根据本身的特点打造特色品牌。
2.2改善基础设施,充实提高服务水准
改造是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创造更好的游园环境的需要。中山公园多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园内园路、座椅、厕所、灯具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小卖部、饮水点、衣帽架、健身设备、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园辅助设施缺乏,虽然经历过多次改扩建,但大多为局部景观提升,以维修为主;整体景观面貌不佳,已不能满足游客对中心城区游园环境的需求,因此,对公园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改造是十分必要的。中山公园作为一个老公园,基础设施的改造是重点。如:公园排水泄洪能力较弱,在汛期经常出现积水现象,影响游客游园;此外公园缺乏整体灌溉系统,没有专门的养护给水点,往年养护用水都是从防空洞或是公园湖泊中抽取,必须结合水体改造建立雨水收集系统,以缓解夏季公园用水困难,另外园内道路损坏严重,已影响到游客正常游园。现在游客对游园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设施的改善将对整个中山公园的品质提升与周边环境的匹配和方便游客起到积极的作用。改造后的中山公园基础设施应达到五星级公园标准靠拢。
2.3公园科学规划,与城市一体化发展
科学规划,综合利用,协调公园与周边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与其他城市公园一样,中山公园具有共享性和开放性,要求与城市构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它的改造建设方向不是像私家园林那般“孤芳自赏”或传统城市公园那般搞“独立王国”,其开放性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考虑景区系统中公园与公园之间的整体性之外,还必须关注公园与周边街区的融通。所涉及到的内容,至少包括空间方面的开放、功能设施方面的共享和文化取向方面的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园的使用价值及与城市文化的对应。[6]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土地(包括道路、停车场、水体等),综合利用城市空间,使公园成为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一体化发展。
2.4生态化、人性化改造建设公园
公园向生态化发展。城市公园正从“咫尺园林”的微观尺度向“生态园林”的宏观尺度发展。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城市公园的一个重要作用。中山公园的改造建设应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和自然植物群落,使公园中的主要景观与大自然流畅质朴的情趣相协调[7]。
改造建设应体现人性化。公园改造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为大多数使用者所肯定,它的生存依赖于使用者的感受,否则,无论它被设计得多么豪华舒适或是遵循美学原则,也只能是像雕塑。中山公园作为一个为一个为人与自然、人与人活动交流的公共空间,通过空间的可达性、可亲性和可参与性的景观要素的创造,营造多样化的活动领域,激发人们的正面情绪。同时,在公园设计中要体现人性化、体现对多数人的服务。如公共厕所的人性化设计、道路的无障碍设计等,从细节中体现对人的关怀。[8]
结 束 语
公园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绿地中的精品,中山公园园林景观改造,要针对其特点,应该在征求多方意见的前提下,反复论证,分阶段、分部分项实施,点、线、面逐步推进,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成熟的园林景观需要岁月的洗礼。逐渐升华的,设想通过一次整体改造达到理想的境界是违背科学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老公园的景观提升,特别是植物景观的改造,许多工作要从平时养护管理,局部调整做起,不可大动干戈,在总的思路和框架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作一些微调和改变,尤其是树木移植调整。要深入剖析,正确把握设计意图的要求,较好的把园林景观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公园发展上不能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价值,应发掘文化内涵,创文化兴园之路。公园景观建设的侧重点是增加绿质,更好的发挥生态功能。[9-11]
沙市中山公园历经了多个重要历史阶段,融合了沙市的城市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凸显地方特色文化。总之,广泛吸收古今中外园林文化传统之精华,努力创新发展传统,这就是我们的任务。中山公园人文景观和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提升,必须通过传承与创新,恢复老公园历史记忆,展现大都市的现代气息,再创新的辉煌。
参 考 文 献
[1]王浩,王亚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6-97.
[2]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2-23.
[3]刘思佳.武汉市中山公园的建设、管理、发展与保护[J].湖北风景园林,2009(总第40期):56-57.
[4]吴亚伟.浅析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功能[J].山西建筑,2007,35(7):341-342.
[5]尹庆华.百年沧桑,再创辉煌--上海中山公园景观改造建设的思考[A].全国中山公园会第十届宁波年会论坛交流材料.2012:12-13.
[6]林肖顺.发挥动物园资源优势,搞好公众科学教育工作[J].动物园管理与发展论坛 2006(总第161期):3-8.
[6]青岛市中山公园.青岛市中山公园改造建设方向初探[A].全国中山公园联谊会第十届宁波年会论坛交流材料.2012:50-53.
[7]杨敏.十堰市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硕士学位论文].荆州:长江大学.2010.
[8]唐东芹,杨学军,许东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18(4):394-397.
[9]Glenn W,John A.Ecologieal economies in China:origins,dilernrnas and prospects[J].Ecological Economies,2002,41:5-20.
[10] Burke I C,Yonker C M,Parton W J.Texture,climate,and cultivation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U.S.grassland soils[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89,53:800-805.
[11] Burke I C,Lauenroth W K,Coffin D P.Soil organic matter recovery in semiarid grassland: implic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J].Ecological Application,1995,5:793-801.